| 本帖最后由 海岸的声音 于 2010-10-3 22:50 编辑 
 网络基础
 
 封装:就是在网络传输之前为数据附上必要的协议信息。
 解封装:将数据从特定的协议头中解封出来。
 对等层通信:源发送方的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方的对等层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
 1物理层:为系统之间的物理链路定义了电气、机械、规程的功能和标准。(BIT)
 2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在物理链路上的可靠的传输功能。(帧)
 3网络层:提供两台主机间的连接和路径选择。(分组)
 4传输层:在发送主机上对将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分段,在接受主机系统上完成数据段到数据流的重组。(段)
 5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两个主机间的会话。
 6表示层:确保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能够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
 7应用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TCP/IP模型:
 应用层:对应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传输层:对应OSI的传输层
 INTERNET层:对应OSI的网络层
 网络接入层:对应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以太网基础
 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是指一些用来确定在一个共享介质环境中哪个计算机允许传输数据的协议。
 分两类:确定性的MAC协议和非确定性的MAC协议
 确定性:轮流的,如令牌环,FDDI
 非确定性:先来先服务的,如CSMA/CD
 
 CSMA/CD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特点:先听后发,边听边发
 1,先侦听,如果介质空闲,则发送。
 2,如果介质忙,继续侦听,一旦空闲立即发送
 3,如果发生冲突,等待一个随机分布的时间再重复步骤1
 
 
 以太网交换技术
 桥接:网桥连接两个或更多LAN段的技术,
 工作原理:flooding, learning,forwarding,filtering
 如果源LAN与目的LAN相同,则丢弃该帧。(filtering)
 如果源LAN与目的LAN不同,则转发该帧。(learning,forwarding)
 如果目的LAN不确定,则广播该帧。(flooding)
 
 交换:从一个接口接收近来数据帧并通过另一个接口发送出去的过程。
 本质:多端口的网桥。
 
 微分段:LAN被交换机分隔开的网段,在一个很大的冲突域中产生无冲突域。
 
 交换方式:
 存储转发
 贯穿交换
 无分片交换
 
 
 TCP/IP 协议
 TCP/IP协议集
 应用层:
 文件传输:FTP,TFTP,NFS
 电子邮件:SMTP
 远程登录:TELNET,RLOGIN
 网络管理:SNMP
 名字管理:DNS
 传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INTERNET层:网际协议I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地址解析ARP,反向
 地址解析RARP
 
 
 MAC寻址与IP寻址的比较
 1适用的网络范围不同。MAC只适用于小型网络,而IP适用于大型异构网络。
 2地址结构不同。MAC是平面地址,而IP是层次化的地址,且地址本身携带了位置信息。
 3所处OSI模型层数不同。MAC位于数据链路层而IP位于网络层。
 4地址数目限制不同。IP地址有一定的额度而MAC地址几乎无限制。
 5地址格式不同。MAC是48位而IP是32位。
 
 
 保留的地址空间
 广播地址,回环地址,私人地址,网络地址,D类和E类地址
 子网规划:为了更有效的通信,将一个较大的网络进行划分。
 (子网规划计算)
 
 IP地址的获取方式:
 静态获取:
 动态获取:
 RARP
 BOOTP
 DHCP
 
 
 缺省网关:与源设备所处的网段相连接的路由器接口上的IP地址。
 网关的职责:当源设备需要的目的地址与自己不同在一个网络时,如果源设备不知道目的MAC地址,就必须依靠网关使它的数据达到目的。
 
 确认技术
 一种确保数据流可靠传输的技术,包括两个方面:
 1接收端向源端发回确认报文。
 2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段的时候启动定时器,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报文,发送端重发数据。
 捎带确认——可以进一步减少确认帧。
 
 窗口技术:
 一种控制端到端信息量的方法。
 窗口数:发送端在未收到接收端确认信号之前允许发送的数据包的个数。
 
 滑块窗口:就是确认技术和窗口技术的结合,
 TCP在会话过程中,可以通过协商动态的修改窗口的大小;
 窗口的大小受控与接收端。
 
 端口:用来跟踪同一时间内通过网络的不同会话。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
 1对字节流进行数据分段和重组。
 2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进行流量控制。
 3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4从一端主机向另一端主机发送数据段。
 5保证整个报文到达目的主机上的正确进程。
 
 TCP和UDP的比较
 1 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方式,而UDP是尽力传送的不可靠的传输方式。
 2 TCP只能是一对一的传输,而UDP可以一对多传输。
 3 TCP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要求较高;UDP不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要求较低。
 
 路由选择基础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分组从源机经过选定的路径送到目的地。
 虚电路子网与数据报子网的比较:
 1虚通过路径选择后建立连接,分组带虚电路号而不带目的地址;数每个分组都带目的地址,且路径选择灵活。
 2到达终点后,虚分组不需要重新排序;数分组需要重新排序。
 3虚的主机工作量少,差错检查、流量控制对用户透明;数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由高层协议完成
 4虚通信成本较高;数工作简单,费用较低。
 
 被路由协议:IP协议
 路由协议:
 静态路由:
 动态路由: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RIP)
 RIP使用跳数作为路由选择的度量。
 当到达目的网络的跳数超过15时,数据包将被丢掉。
 RIP路由更新广播的缺省周期为30秒。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OSPF)
 OSPF数据包类型:
 1 HELLO
 2 数据库描述包
 3 链路状态请求
 4 链路状态更新
 5 链路状态确认
 状态图。
 运行步骤:
 1 建立路由毗邻关系
 2 选举DR和BDR
 3 发现路由
 4 选择最佳路由
 5 维护路由信息
 
 路由器的工作步骤:
 1打开数据报
 2提取目标网络地址
 3根据路由表选择最佳的路径
 4重新打包数据报
 5从相应的接口将数据报发送出去
 
 路由器的功能
 路由选择、转发(交换)
 
 无类别路由选择
 超网:是指用一个比特掩码将多个有类别的网络聚合成单个网络地址的过程。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一个组织在同一个网络地址空间中使用多个子网掩码,把子网继续划分为子网,提高寻址效率。
 路由汇总的功能:
 1 缩减路由表
 2 隔离路由翻动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出处:http://blog.csdn.net/Shica/archive/2005/12/29/565407.aspx
 
 |